- 当前位置:
- 首页 > kaiyun官方网站下载
从蒙古国到中国:跨越山海的牵手
2025-06-22 kaiyun官方网站下载6月的风携着青草香掠过中蒙边境。6月5日,盛夏的骄阳洒满草原的季节,一场跨越中蒙两国的实习活动在兴安盟这片广阔的草原上真正开始启动。来自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文化学院旅游专业的18名师生,带着对兴安盟的向往与学习的热情,踏入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活动中,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文化学院的师生们深入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通过一系列体验课程,触摸兴安盟独特的风土脉搏,在文化交融的时光里,播撒下友谊与求知的种子。
6月6日,继踏入兴安盟感受草原魅力后,两国师生,走进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一场充满知识与文化碰撞的探索之旅。
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实验室里闪烁的代码如同数字星河,智能设备有序运转。师生们近距离观摩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指尖轻触虚拟屏幕,仿佛触摸到了未来科技的轮廓。在现代畜牧系工程化中心,养殖模拟系统生动还原牧场场景,师生们通过智能设备了解牲畜健康监测与科学养殖技术,对兴安盟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惊叹不已。
在师范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室,蒙古国师生围聚在展示台前,认真聆听讲解,不时用手机记录下精彩内容,还就围棋、书法的推广和婴幼儿早期教育方法与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展开热烈讨论。
消防产业学院则是另一番严肃又充满科技感的景象。先进的消防救援模拟训练设备、逼真的火灾场景还原装置,引得师生们驻足观看。在消防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蒙古国师生穿上专业消防服,手持模拟水枪,体验消防救援流程,沉浸式感受消防员的日常训练与工作,深刻体会到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而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图书馆里那场无声却深情的文化交流。笔墨纸砚铺展,蒙古国的老师与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以笔为媒,在宣纸上书写各自国家的文字。他们一边书写,一边交流着两国文字的演变与书法艺术的魅力,原本陌生的距离在横竖撇捺间悄然拉近。墨迹未干,文化的种子已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
从专业院系的深度探索,到文化艺术的亲密交流,不仅让蒙古国师生领略到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与教学实力,更在互动中,架起了中蒙教育与文化沟通的桥梁,为这场实习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盛夏,兴安盟的发展浪潮与蓬勃的草木一同生长。在这片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土地上,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交织出绚丽的图景。6月8日,两国师生们怀揣着好奇与期待,踏入内蒙古兴安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兴安领创、兴安北京科技园,一场见证科技力量与产业魅力的奇妙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当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兴安盟伊利乳业“5G+工业互联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项目区,师生们被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震撼。在质量控制中心,技术人员向师生们展示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流程质量追溯系统。“每一盒牛奶都有一个身份证,通过这一个二维码可以查到它的前世今生。”蒙古国教师钢吉日嘎拉赞叹道:“这种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可以让我们学习。”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他们了解到伊利如何通过“企业+牧场+农户”模式,帮助了很多脱贫家庭实现稳定增收,科技与民生的结合让师生们对“产业扶贫”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蒙古国学生呼斯楞惊叹道:“原来传统畜牧业能够最终靠科技变得如此高效!”
当日下午,走进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领略了兴安盟六个旗县市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六个旗县市的特色景观、人文风情通过精致的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呈现,仿佛将广袤的兴安大地“搬”进了这座现代化的展示中心。“大家请看,这是科尔沁右翼前旗的蒙古族风情区”,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们的目光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微缩景观所吸引。乌兰浩特的红色文化、扎赉特旗的农耕文明、阿尔山的森林秘境每个展区都将各旗县市的历史沿革、民俗特色、非遗文化娓娓道来。蒙古国学生巴雅儿梦和掏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原来兴安盟的每个旗县都有如此独特的文化符号。”转入非遗研学课堂,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布艺老师正手持五彩丝线,向师生们展示蒙古族传统布艺的制作流程与工艺。“这些图案可不是随意绣的。”指导老师指着布面上精美的纹样解释:“云纹象征吉祥,回纹代表长寿,每一针一线都承载着草原儿女的美好祝愿。”来自蒙古国的达西达瓦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穿针引线,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隔壁的草编工作坊里,麦秆的清香与欢快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草编艺人正在教学生们编织传统的生活用具。老艺人边说边示范着编织手法。学生们围坐一圈,专注地将麦秆交叉、缠绕,渐渐编出了杯垫、小筐等物件。
夕阳西下,返程的大巴车上,学生们仍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当天的见闻。这场融合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学习之旅,不仅让他们触摸到了兴安盟的发展脉搏,更在中蒙两国青年心中播下了友谊与创新的种子。
夏风轻拂,稻浪翻涌。6月7日,两国师生来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朝鲜族村落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村落里,青瓦白墙的民居与无垠稻田相映成趣,师生们沉浸式体验朝鲜族民俗文化。
“来,试试这套衣服。”在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的服饰体验馆,师生们兴致勃勃地换上朝鲜族传统服饰,他们以稻田栈道、七彩油纸伞街景为背景,定格下一张张“朝鲜族风情大片”。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师生们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翩翩起舞,引得围观游客阵阵喝彩。“原来舞蹈动作模拟的是农耕场景!”来自蒙古国的学生们恍然大悟。这种将劳作融入艺术的智慧,让两国师生对朝鲜族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步入三合村朝鲜族民俗馆,一部立体的农耕文明史在眼前展开。馆内陈列着百年历史的木质犁具、稻谷脱粒机,生动再现了朝鲜族先民“手持青秧插满田”的劳作场景。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介绍:“三合村的水稻种植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如今袁隆平稻亩产超千斤,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6月10日午后,阳光将兴安盟的大地染成蜜糖色,中蒙两国师生怀揣期待,踏入有着“花香小镇”美誉的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深入体验乡村风光与特色产业。草香与野花的芬芳扑面而来,远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点缀在成片的花田与绿意之间,一幅悠然闲适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前行,师生们不时被路边美景吸引驻足。蒙古国学生们兴奋地用手机记录下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不住赞叹:“原来乡村也能这么美!”路过一处稻田,稻浪随风起伏,发出沙沙的轻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主动当起导游,向蒙古国学生介绍水稻种植的知识,还分享了当地秋收时节的热闹场景,引得众人对丰收的景象充满遐想。
穿过繁花似锦的村落,师生们来到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孔雀观光园。该园由周海燕、周海南姐妹创立,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孔雀养殖基地,拥有蓝孔雀、白孔雀、花孔雀等。师生们不仅观赏了孔雀的优雅姿态,还了解到孔雀在北方养殖的独特优势由于低温度的环境,孔雀的羽毛更加厚实、色泽鲜艳,提升了工艺品的附加值。在手工制作区,师生们近距离接触了由孔雀羽毛制成的粘贴画、胸针、头饰、耳环、扇子等近百种精美工艺品。
六月的骄阳为草原镀上金色的光芒,为期七天的中蒙文化实习活动在收获与感动中迎来尾声。6月11日上午,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内洋溢着温馨而庄重的氛围,两国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段跨越国界文化之旅的圆满收官。
在总结会上,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与对外交流处处长孟祥飞在颁发结业证书时表示:“这一张张证书,承载的是两国师生共同书写的文化对话篇章。我们始终相信,这次播下的友谊种子,必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当蒙古国师生接过精心设计的证书时,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虽然实习活动暂告一段落,但文化的交流永不落幕。此次实习活动既是落实《中蒙教育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实践,也是两国两校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促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区域化的具体举措。两校已就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达成共识,未来将在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创作、职业教育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萨日娜)
上一篇:闪爆致5人遇难事故原因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