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荣耀巨匠如“七”上线——莆田工艺美术城大师云展览 :⑤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郑春辉

时间: 2025-06-22 00:47:01 |   作者: 产品展示

  郑春辉,出生于1968年,福建莆田城厢人,民盟福建省委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大国工匠”2019年度人物,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迄今有100多件木雕作品获得“百花杯”“百花奖”“争艳杯”等国家级、省部级美展金奖,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前不久,“郑春辉携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等亮相央视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引发“五一”莆田非遗文化打卡热潮。

  春晖木雕艺术馆里,件件作品一丝一毫展现传世技艺;莆田美术馆中,一笔一画描下中国大美。从业30多年,通过民间传统文化与题材创新的巧妙碰撞,在沉睡的、苍古的木头中呼唤出时代的精魂;从创下最长木雕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清明上河图》到首创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致广大而尽精微,“守”艺人郑春辉,以刀为笔,以木为卷,向世人展现了山海画廊间的中国匠人情怀。

  “五一”期间,莆田美术馆里市民络绎不绝——作为“五一打卡莆田非遗”大型木雕文旅融合项目活动之一,郑春辉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创作现场吸引大批游客“打卡”,其中青少年成为“追星”现场主力军。

  “像你这么大时,我就在对面那座山里放牛,山里有一条钟潭瀑布,照着瀑布,我画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幅画。”趁着创作空当,郑春辉和小观众分享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郑春辉出生在农民家庭,作为家中长子,在田间地头长大,分担家中的各类农活。“顶着日头收稻谷,手臂晒到脱皮。台风天里,要给比人高的甘蔗培土,身上被甘蔗叶割出一道道血口。收成不好的时候还挨饿,能吃一碗线面就觉得很开心。”回想少时经历,郑春辉说,“正是这些成长经历,成为我人生第一笔丰盛的财富。”

  从小和山水草木打交道,让郑春辉拥有了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喜欢诗词和绘画。当时,村里宣传栏和寺庙留下了“小画师”的不少作品。

  “村里有个共识,男孩没有读书就得学一门手艺,不仅要学,还要学好,证明你不比别人笨。”1985年,16岁的郑春辉顺着木兰溪出发,开始寻找自己的另外一亩三分地。凭借着对绘画的热爱与天赋,郑春辉从众多谋生行当中选择了木雕,并前往荔城区黄石镇惠上村拜师学艺。因学习能力强,肯努力,只花几个月他就能雕出质量颇高的平雕作品。遇到难雕的杉木,他会主动设计工具,用竹子做成锯子,竹锯利而不伤木材。郑春辉逐渐显现出驾驭木头的技艺才华,师傅也喜欢带他到各地雕刻寺庙里的装饰花窗、护栏、神桌等。

  1986年下半年,郑春辉到泉州雕刻厂系统性学习木雕工艺。当时厂里主要以雕刻动物摆件为主,工匠以计件算工资,活快又肯吃苦的郑春辉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彼时教师月工资仅100多元,郑春辉一个月能赚到300多元。

  回到莆田后,郑春辉成立木雕工作室。喜欢诗词绘画的郑春辉身上有股浪漫主义,他在规制题材外另辟蹊径,将山水花鸟动物等意象以浮雕形式刻于各类木材上,且风格飘逸写意。2000年,一位慕名而来的台湾客人带来一段做茶桌剩余的桧木皮料,请郑春辉创作。端详木料良久,郑春辉从木头的颜色纹理变化中,仿佛看见山林中一群英姿勃发的骏马在储能生息,将欲驰骋千里。

  不久后,一件构图繁复、细节考究且栩栩如生的木雕《百骏图》出炉了,作品让台商大为震惊且欣喜。该作品后被卖出80万元高价。

  这件事对郑春辉触动很大。“当时木雕市场以雕佛像为主流,尤其是菩萨脸上的笑容、衣纹最为考验雕刻师的功力,其他题材的木雕作品并无多少拥趸。”郑春辉笃定以莆田的圆雕、精微透雕的精工细作结合山水田园题材,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带动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盛。在深厚的传统背景下,拥有千年历史的莆田木雕焕发出极具地域特征的活力。

  迈入21世纪,莆田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亦如万马奔腾,政府牵头行业“走出去”到全国办展拿奖,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引入莆田,建成莆田工艺美术城,举办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引良材、良工、良匠铸良器,莆田成为沉香、檀香、海南黄花梨等名贵木材集散中心,更催生了大量木雕、红木家具、仙作等工艺美术街区和品牌,共同成就莆田“东方工艺美术之都”美誉。

  家乡的嬗变,进一步拓展了郑春辉的创作阈值。影响表现于他对木材的选择,从单件、小件作品到大件、组雕,从平面到立体、三维的不停地改进革新。更为广阔的影响是,一个创作者对于“生命、艺术、时代”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古至今,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基因使我们不断去寻找精神家园,寻找真善美,从而形成向善向上的力量。”郑春辉认为,追求诗意的生活从不过时,他把对家园的眷恋内化为创作的源泉,同时注重从文学、金石、书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汲取创作养分,开拓出全新的木雕艺术世界。

  耗时4年,2275个人物,集镂空雕、透雕、浮雕和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创作,攻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比例和透视的难题,画面繁而不杂,层次分明,人物喧闹声、行船声和流水声都仿佛在耳畔。2013年11月14日,郑春辉携12米长、3米高双面雕《清明上河图》,成功创造“世界上最长的木雕”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举成名天下知。拥有千年历史的莆田木雕声名在外,在几代木雕工艺人的传承创新下,莆田木雕已将传统圆雕、浮雕、精微透雕相融合,把人物、山水、花鸟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莆田木雕有别于东阳、潮州、乐清的组雕风格。郑春辉凭何能从行业中脱颖而出?答案或许在春晖木雕艺术馆中可以窥探一二。

  独树一帜的山水木雕、诗词木雕占据多半,耳熟能详的《千里江山图》《西江月》《归园田居》《桃花源》《松风阁》《风雪夜归人》等作品,可端详木料凹凸不平的块面、起伏多变的轮廓线,时间留下的自然肌理近乎完美地成全了诗词中的意境美、山水画中的笔墨浓淡和结构变化,让经典诗词中鲜活的生命观与宇宙观可触可感,让联通古今的哲思,通过木之形表达直抵人心的力量。

  凭借着精湛的技艺与诗意的表达,郑春辉几乎拿遍了所有工艺美术界的奖项,迄今有10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美展金奖,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木雕艺术馆等收藏。

  “从一块朴拙的木料到一件无价的木雕作品,要经过千刀万刻。从一个平凡的手艺人到非凡的‘大国工匠’,要经过千锤百炼。”“大国工匠”2019年度人物评审委员会给予郑春辉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风吹起,团团细密的木屑轻尘似风沙飞扬,一段段精巧逼真的木雕画刻真容逐渐清晰,土楼、廊桥、松林、溪流……像时间褪去虚无,重现一阕乡土中国如如不动的记忆家园——这一刻,是木雕创作过程中的粗坯“吹灰”步骤,也是郑春辉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荧幕中“活”了起来。

  郑春辉显得有些激动地拍手称赞,目光坚定。在重复无数次拓稿、粗坯制作、细坯制作、精雕修光、磨光过程中,他更清楚作为“大国工匠”的艺术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些宏大的场面需要更大的容量来承载,这时就需要大型木雕,大型木雕不仅能体现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更能通过立体的表现手法体现出雕刻技法之美。”日前,郑春辉在钟潭山脚下的莆田美术馆里,继续画着他年少时最喜欢的“绘画”。从故乡的山头、瀑布,他画到了《京杭大运河》中“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的大美华夏盛景。

  “乡愁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当我看到北固楼、瓜州古渡头、无锡古建群之美时,会油然为祖国锦绣山河感动。”郑春辉介绍说,《京杭大运河》将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创作。同时,还有由4棵12米多长的香樟木组成,总长度不低于50米的双面雕刻《百里兰溪图》,全景展示木兰溪流域沿岸的莆田二十四景,真实展现木兰溪沿岸的秀美风光和莆田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木雕创作过程是孤独的,内心要静,不能有杂音,还要有灵感和心流,这注定了要完成一件作品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郑春辉说,要趁自己现在还有心力,抓紧时间创作能被时代记住和流传下去的作品。

  近年来,郑春辉常跳出莆田写乡土,《闽乡多锦绣》《光辉闽西》《争来春色满人间》《山乡春色》等作品里,有大山大水,有壮阔的家园,也有扑面而来的烟火人间。他相信,一个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国家文化、热爱心中的热爱的艺术创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符号。

  记者:您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同时被授予“大国工匠”和“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两大荣誉的民间手艺人,您是如何理解“大国工匠”背后的意义?

  郑春辉:“大国工匠”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工匠和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从大国重器到民间传承,涵盖了中国制造、中国创作的方方面面,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技能强国、文化强国,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民间手艺人,工匠精神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匠心投入,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有家国情怀和崇高的艺德,要把毕生能力奉献给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

  记者:作为国家级非遗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代表木雕作品“出圈”,是否反映了时代发展某些特征?

  郑春辉:莆田木雕文化自唐宋以来,在代代匠人们的共同坚守下,至今已传承发展千年,并以“精微透雕”著称于世,更留下了诸多古建雕饰、人物造像、活版木雕、文玩木雕、摆件雕饰、奇木巧雕等优秀木雕作品。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丹桂、佘文科、朱榜首等前辈勇于求变求新,先后创作了一大批精品。改革开放初期,现代莆田木雕第二代传人方文桃、佘国平等一批莆田工艺一厂的专家级技艺骨干不断“走出去”将莆田木雕推向全国,同时抓住机遇,带头创办企业,推动莆田木雕产业发展。

  得益于丰厚的行业土壤,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作为行业一分子,在创作中,我从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灵感和智慧,通过技法创新、题材创新,展示莆田木雕精湛的技艺。如果说某些作品真的有“出圈”的说法,那也应该归功于我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地方技艺,也说明融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于一体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而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值得大家用心品鉴和发现。

  郑春辉: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木雕《京杭大运河》将采用“深远法”绘制画稿,通过镂空雕、透雕、莆田精微透雕等技法创作,展现视角的宏大与技法的细腻和谐统一。将在8根分别约12米长的大樟木上制作组雕,分为北方卷、中卷和江南卷三部分,以立体的形式呈现京杭大运河繁华的漕运以及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嘉兴、淮安、徐州等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观及其深厚悠久的文化渊源,并向世界展示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记者:近年来,莆田木雕产业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借助政策引导与平台优势,结合传统中华文化与莆仙地域文化,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关于莆田木雕的创新与传承,您怎么看?

  郑春辉:得益于悠久的技艺积淀和行业发展基础,相较于其他非遗类目,莆田木雕发展自主性强,产值高,现拥有9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23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共有木雕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创产值近60亿元。

  当前,莆田木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在政府政策和平台的引导下,工艺美术品牌越叫越响;另一方面,题材的匮乏、类别单一、传承断流、创新止步是眼下莆田木雕仍面临的发展阻碍。我常用“守正创新”鞭策自己,要守好前辈流传下来的宝贵技艺,才能不迷失方向,而创新要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善于思考,在造型、用途、审美、思想等领域紧密贴合时代,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从内容表达上,不论是历史发展,还是文学典籍、金石绘画、地域文化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善用民间传统文化富矿,提升作品文化附加值,共同创作出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人才梯队培养力度,大力弘扬技能报国精神,积极探索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持续性开展以赛聚才活动,助力木雕行业人才储备和产业转型升级,让古技“续流”。